國外農產品批發市場與國內的批發市場有哪些區別?
農產品批發市場,是幾乎所有農產品進入市場都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,農民所種植的農產品到達批發市場,再從批發市場賣給各個零售商或者消費者,農產品的價格一直在上漲。很多人在抱怨,如果農產品流通渠道更多,農民就不需要將產品全部投向批發市場,農民甚至可以將產品直接賣給零售商或消費者,農民能賺的更多,消費者也能得到更多實惠。
但是就目前農產品的流向來看,大多數農產品都是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。近年來,隨著互聯網的普及,農產品電商興起,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農產品的流通渠道,但是由于大多數農民知識水平都比較低,所以靠電商銷售農產品的農民很少,他們更愿意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農產品銷售。
相比于我國,國外的農產品流通主體則更加多樣、農產品流通效果更佳顯著。
美國主要有三種流通形式:1.各種私商,包括批發商、零售商、代理商、經紀人和農產品加工商是主體,約占銷售總額的60%;2.農場主參加的各種專業銷售合作社;3.政府農產品信貸公司,根據政府法令、合同收購,貯備一定數量的農產品,以穩定市場價格,保證糧食安全。
日本的農協作為國家機構下屬的一個經濟組織,全國約有97%的農戶加入了“農協”,90%的農產品由農協銷售。農產品運銷常態通常是以基礎農協為單位,把單個農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集中起來,然后經過統一的品質檢驗和分類之后,再由農協統一組織上市。
美國、法國、日本、韓國的農產品流通合作組織數量均不超過1萬個,但加入流通合作組織的農民比例都很高(美國90%以上,法國75%,日本99%,韓國62%)。但是他們的流通合作組織與我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很大的區別。
由于我國農業分散,耕地規模較小,碎片化的農業產能,也孕育了復雜的流通體系。我國70%的農產品需要經過批發市場進行流通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限我國農業分散和零散的產銷環境。
具體來說,在生產環節,由于農產品產地分散,人均耕地面積狹小且分散,導致生產水平差異較大;在購買環節,消費者居住集中,但是購買分散。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相當于一個線下農產品交易平臺,相關法規繁多且混亂,人員屬性復雜,相關組織人員少,農產品價格體系不明確。因此,要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,就要明確批發市場對于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性,從而做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。
- 上一篇:農批市場地位不可撼動,智慧化升級是未來趨勢
- 下一篇:大數據如何助力農產品流通